目前,高校学生入党意愿持续高涨,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长,但部分学生党员还存在政治觉悟不高、政治理论修养不够、党性意识淡漠。随着思想多元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入党的功利性明显,宗旨意识和群众基础弱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强。对学生入党前的考察、过程考核、监督反馈等尚未建立符合学生党员实际的教育培养体系。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延续性和整体性
发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高校都很注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对党的基础知识学习。由于缺乏重视和认识,对预备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却比较松懈,甚至出现空档期。致使部分学生预备党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是党员了,转正只是形式而已。对于未能被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或延期转正的预备党员,缺乏后续的强化教育和培养,导致这部分学生对自己和党组织信心不足,缺乏后劲。党员教育培养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该根据不同对象在不同阶段有层次、有目标、有计划地推进教育和培养。一方面要考虑培养对象在各个阶段的受教育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单个对象在不同阶段成长中的有效衔接和递进关系。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要素比较随意和孤立,推优入党看成绩、发展对象看能力,而群众满意度和作用发挥没有贯穿整个考察过程,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缺乏发挥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
目标管理是指人在组织和个体中寻求结合,并追求可达成的过程作用,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入党学生对追求进步、追求早日加入党组织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层级渐进的。但仍有不少学生党员对目标设立不长远,追求的是短期内党员的“身份”与“光环”,对自我规划较为模糊,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和进度表。不善于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其根源是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中缺乏调动学生党员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监督本质是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是党团组织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也是成员长期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有利武器。部分学生党员对自身要求不严、对照党章党规执行不实,缺乏营造敢于自查和勇于修正的组织环境和制度规范是学生党员自我监督不力的主要诱因。
(三)高校大学生党员档案记录缺乏个性化和规范化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档案仅仅局限于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程序性材料,主要包括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入党志愿书》,《预备党员考察登记表》等内容,而且这些程序性材料中以陈述性的内容为主,较少有过程化的对比数据呈现。对于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过程的非程序性记录材料却被忽略,以致学生党员档案中的评价性资料几乎千篇一律,缺乏区分度和个性化。学生党员档案建档和资料审核不规范。未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前,没有建立独立的个人档案,《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党校学习证书、思想汇报等都是零散存放,时常遗漏缺失。入党学生向上级党支部递交思想汇报,联系人或者培养人对于其汇报内容、文本格式很少认真考察把关和及时点评指导,往往是到了可以吸收为发展对象时,也只是简单检查其提交思想汇报等材料的份数或者字数。
(四)对学生党员成长过程缺乏动态引导和受众监督
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传统静态的、程序式的高校学生党员记录材料难以发挥其对自身的教育、督促与反思功效。考察时,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一般仅在入党分子确定、发展预备、预备转正三个节点前受组织委托与学生进行谈话,并填写考察意见,评价内容多为表扬,少提不足;而对三个节点之间的过程引导不多,学生反馈问题的渠道有限,互动性不强。能否接受大众监督是学生党员成熟与否的重要表现,考察对象既要接受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同志的批评,更要经得起广大群众和普通同学的监督。学生党支部在上述三个节点后将考察对象进行统一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括考察人的基本信息、成绩排名及获奖情况,对其存在的不足没有体现,对照标准,部分学生未能被吸收的原因也没做说明,不利于学生在监督中受教育受启发。
(五)发展学生党员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化和具体化
考核是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最关键环节,其标准具有结果导向性。《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现实表现等方面要求各高校细化学生党员发展考核标准,强调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条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考核标准上理解不深,制定不科学不具体,习惯性将学生参与理论学习或提交思想汇报次数等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将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获得何种级别奖项简单评价其能力素质。考核方式和要素比较单一,容易将某一方面的优势作为考察的先决条件。考核的标准并不是抽象的,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当前对发展学生党员的考察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对标准中的定性和定量把握不到位,量化评价指标设置不具有显著导向作用。
因此,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其归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具有历史问题也有时代要求。比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新时期党员发展要求的理解不透;大学生特点出现新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队伍明显缺乏。但从教育培养的角度,重点要从组织安排和体制机制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