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 » 正文
我国区域间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最具产业竞争力城市的差异性分析
 
文档类型 doc 更新日期 2018-03-22 22:50
文件大小 0.21M 浏览次数 6422
下载次数 0 论文下载 下载
 
详细介绍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成为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以其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体系的优势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核心和重要支柱。高技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经济特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等方面的窘境,可能更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倾斜因此,扶植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政府行为,我国也不例外。自1986年颁布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伊始,我国政府所出台的大量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和措施开始被看作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利器,更是促进高技术产业稳健发展和持续进步的战略重点,极大的推动了科技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共组织实施了70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3000多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超过4400亿元,综合规模已跃居世界前三位,主要经济指标也在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正式进入“十二五”时期,力图在“十一五”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全面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高技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不仅如此,高技术产业也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提升所在城市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各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纷纷针对本地特征出台相应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用以推进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研究、应用以及产业化,保障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而如何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来真正帮助各地实现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壮大,则被普遍认定是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制定的着力点。

高技术产业是指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或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焦点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2]是衡量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表征。作为指导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理论,迫切需要人们展开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制定的影响和规律。由于我国是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对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持政策的理论研究成果。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我国有许多学者曾对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进行过研究,然而见诸于学术刊物的大多仅关注于国家宏观层面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宏观建议。近些年来,开始有学者对某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帮助当地高技术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些文献大多针对北京、山东、天津、广东、苏州等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或较为发达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对政策实施效果等内容进行探讨(吕薇,2003[3];赵文,2007[4];赵弘等,2008[5];王巍等,2011[6];宁凌等,2011[7];夏海力等,2012[8])。例如,吕薇在回顾了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后指出,北京市的高技术产业是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但较少有学者对后发的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予以关注。与此同时,也有少量文献以城市为单位对地区间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比较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基础上,裴世兰(2001[9]从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大财税优惠政策,吸引、激励人才和分配奖励政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对三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盛亚和孙津(2013[10]运用政策工具分析浙、粤、苏、京、沪5省(市)的公开创新政策,进而对各地政策目标和实施力度的差异性进行评析。然而,其在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评析的同时,并没有关注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在内容上的异同点。事实上,政策的目标代表的只是政策的方向,政策的实质内容往往也非常重要。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技术产业基础、发展需要和条件不同,导致地域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竞争力水平的差异化现象。各地方政府在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产学研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以及产业促进政策等方面,都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

基于政策文本和政策工具视角对政策进行研究被看作是政策分析方法的主流,借助政策工具对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条款进行评分比较和内容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为各省市政府制定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首先从政策类型分类与产业类型分类两方面对国内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北京、天津、深圳、西安、成都这五个城市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通过政策工具手段对不同类别的政策条款进行量化评分,另一方面对政策条款的内容和现状进行解析,全面分析其共性和异性,总结经验,研究规律,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及优化选择提供一定的实践借鉴和实证参考,对于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整体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研究综述

    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是指引导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的总和,其主要政策目标是实现高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及其成果的商品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1、基于政策类型分类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一般包含税收政策与金融支持政策、人才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等相关政策。税收政策作为其中的重点政策之一,研究起步也比较早。陈洪与李传志(2006[11]对东莞当时新制定的科技税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将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政策进行对比,借此对东莞科技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黄凤羽(2008[12]则对台湾政府的税收政策展开研究,以期为大陆地区提供借鉴经验。王宝运等人(2011[13]还对山东的金融支持政策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相对于税收政策与金融支持政策,近年来对于地方人才政策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地方高新技术人才政策的综合模型、政策文本、政策法规的总体评估都已被深入探讨(陈德权等,2009[14];伍梅等,2011[15];邓金霞,2012[16])。另一方面,刘媛与吴凤兵(2012[17]对江苏省三大区域中共13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人才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比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若干建议。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政策作为鼓励型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肖士恩等人(20042009[18][19]曾先后对北京市和河北省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过评估和实证研究。杨耀武等学者(2010[20]则特别针对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评估研究。此外,董颖(2010[21]通过对杭州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成效进行总结评估,以期对其他地区形成借鉴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陈德权等学者(2013[22]还对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这说明学术界对于高技术产业后发地区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

2、基于产业类型分类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

我们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发现,许多学者曾对地区高技术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状况进行过调查研究,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根据李伟铭和王浩(2013[23]的建议,高技术产业应当被分为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航天产业、软件产业和医药产业等产业。据统计,有一些学者曾对国内城市间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展开过比较研究,其中软件产业是研究较多的方向。例如,裴世兰(2001[24]、韩雪和方新(2002[25]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区域间扶持政策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展开深入研究探讨。盛亚、钟涛(2008[26]对浙江、江苏以及上海的软件产业扶持政策进行归类与比较分析,并建议浙江省软件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来促进产业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地区扶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刘兰剑等,2013[27];董晓宇,2012[28])。经过文献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的政策对比研究都是针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中发达城市的政策展开的。但由于不同地域的现实差距较大,许多地区的发展条件不如上述地区优越,地域所呈现出的局限性较强。例如,西部城市相比东部城市,经济、政治等大环境的差异性较大,因而政策的影响力度与实施效果可能也不一样。

通过文献阅读与梳理发现,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各个地区基本都有所涉及,但不同地区的关注度却大大不同。由于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江苏、武汉等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其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政策的研究大大多于其他地区。正如上文所述,这些文献中有通过实证分析、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某一政策类型的地方扶持政策进行探究的,也有对某一产业的地方扶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的。但是,目前鲜有文献对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展开全方位的对比研究,并总结区域间政策的异同点。而这也正是本文展开我国区域间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差异性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地区样本选择

本文以北京、天津、深圳、西安、成都五市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作为区域样本研究内容,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量:

1)通过知网检索了解到,关于高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城市排名的最新文献为李伟铭等学者(2013[29]在中国科技论坛所发表的《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差异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该文指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的综合竞争力相较于其他城市较为突出。为确保本文进行区域间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样本应当来源于公开的数据资料,政策相关内容应易于搜索。上海、江苏等地的政策搜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文首先选取了北京、天津、深圳三个城市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前面所列举的三个城市均是位于京津翼经济带或珠三角经济带地区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客观因素优势。

2)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虽然相对较为靠后,但也有实力能够迎头赶上。根据《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中西安、成都两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地位上升速度不容忽视。因此,本文考虑以北京、天津、深圳、西安、成都五市的地区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为研究样本。



[1] 竺学锋.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3: 1-83.

[2] 史修松. 国高技术产业分布区域创新及相关性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9): 114-118.

[3] 吕薇.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M].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4] 赵文. 促进山东可持续发展试验带发展的政策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4): 140-143.

[5] 赵弘, 谢倩. 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比较优势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04): 52-56.

[6] 王巍, 赵宏, 朱春红, 马涛.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税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04(07): 120-123.

[7] 宁凌, 汪亮, 廖泽芳. 基于 DEA 的高技术产业政策评价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99-103.

[8] 夏海力, 贾海成. 苏州市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07): 115-119.

[9] 裴世兰. 京沪深三市高新技术政策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1(05): 8-11.

[10] 盛亚, 孙津. 我国区域创新政策比较——基于浙、粤、苏、京、沪5省(市)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3(06): 93-97.

[11] 陈洪, 李传志. 对东莞科技税收政策的几点看法[J]. 生产力研究, 2006(05): 123-124.

[12] 黄凤羽. 台湾创业投资税收政策及其启示[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01): 20-24.

[13] 王宝运, 冯怡. 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11(01): 110-113.

[14] 陈德权, 李博, 王术光. 推进辽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执行模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 480-482.

[15] 伍梅, 陈洁莲. 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问题与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06): 23-26.

[16] 邓金霞.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法规总体评估:以上海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08(19): 96-102.

[17] 刘媛, 吴凤兵. 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01(01): 72-75.

[18] 肖士恩, 雷家骕, 刘文艳. 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评价及改进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4(05): 53-55.

[19] 肖士恩, 陈娜. 河北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09): 28-36.

[20] 杨耀武, 张仁开.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及路线图研究[J]. 科研管理, 2010(S1): 84-88.

[21] 董颖. 地方科技进步政策的内涵、体系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以杭州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2): 66-68.

[22] 陈德权, 甘露, 唐丽. 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政策执行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2): 126-129.

[23] 李伟铭, 王浩. 基于开放式整合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实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8(15): 69-74.

[24] 裴世兰. 京沪深三市高新技术政策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1(05): 8-11.

[25] 韩雪, 方新. 京沪深三市软件行业发展及政策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2(06): 59-62.

[26] 盛亚, 钟涛. 浙、苏、沪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的比较分析——兼谈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08(08): 104-109.

[27] 刘兰剑, 陈双波. 基于多回路竞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10(05): 41-45.

[28] 董晓宇. 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与政策取向[J]. 中国市场, 2012(16): 66-70.

[29] 李伟铭, 刘骋, 王浩. 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差异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3(04): 65-71.

 


您还没登录,登录后查看详情
 

 

 

 

免费注册会员以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权利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